详细介绍
世界银行(英文名称:WorldBank)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通称。也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成立于1945年,1946年6月开始营业。
发展历程
1945年12月27日,世界银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后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9日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转换后的价值这依然是世界银行提供的数额最大的一批贷款。
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一开始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此外它应该辅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开始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发电厂等。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后世界银行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贷款。
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的成员国地位,次年接受了世行的第一笔贷款。当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方对世行准备出具的第一份经济报告颇多担心,难免怀疑世行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企图。但这份报告出来后却给中方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的问题与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上世纪80年代,银行面临的宏观经济和债务问题;在以后的十年,社会和环境问题,假定的中心舞台,和越来越多的公民社会指责银行在一些项目不遵守自己的政策。
针对银行业务的质量问题,该报告发布后不久,改革步骤进行了检查,包括调查小组对银行债权的创作。然而,批评的声音不断增加,在1994年马德里举行的年度会议时期达到顶峰。
此后,该银行集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五个机构独立工作的同时彼此合作,逐步提高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客户的报告是与变化,银行的服务水平,看到他们的承诺,交付和质量大致满意。
比起以前,银行在全球政策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有效地从事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在复杂的突发事件的冲突后工作在波斯尼亚后东亚危机援助中心在美国飓风后的清理,在土耳其地震后的支持和在科索沃和东帝汶。
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韩国则将从1%提高至1.6%。
自1945年成立以来,世界银行已从一个单一的机构发展成为一个由五个联系紧密的发展机构组成的集团。世行的使命已从通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促进战后重建和发展演变成为通过与其下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和其它成员机构密切协调推进世界各国的减贫事业。世行其它成员机构包括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
重建仍然是世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全球化减少贫困仍是世行工作的首要目标。
2016年1月11日,世界银行宣布任命杨少林担任世界银行首任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主管世界银行的机构战略、预算、风险管理、廉政、员工职业操守、信息化等业务。[5]
2016年7月18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宣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将接替考希克·巴苏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2019年1月7日,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宣布将于2月1日提前卸任。
宗旨目标
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
按照《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的规定,世界银行的宗旨是:
(1)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鼓励不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开发;
(2)通过担保或参加私人贷款及其他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可运用该行自有资本或筹集的资金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
(3)鼓励国际投资,协助成员国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4)在提供贷款保证时,应与其他方面的国际贷款配合。
世界银行在成立之初,主要是资助西欧国家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但在1948年后,欧洲各国开始主要依赖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来恢复战后的经济,世界银行于是主要转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世界银行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把富国的资源转化成穷国的经济增长。作为世界上提供发展援助最多的机构之一,世界银行支持发展中国家政府建造学校和医院、供水供电、防病治病和保护环境的各项努力。(https://www.worldbank.org/en/home)